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在表達方面存在著不同,中國學者所著的文章或多或少會出現語法錯誤或邏輯表達含糊等方面的問題,如此便無法準確傳達作者思想。若學者們努力鉆研良久的研究成果僅因語言障礙而被外文期刊拒稿,這著實令人深感遺憾與惋惜。因此,對英文論文進行潤色是一項十分必要的步驟。
首先,要對英文學術論文進行語言潤色,大致包括時態、語態、人稱及句子結構四個方面。第一,不同的時態能夠清楚明確地體現各個研究行為對象之間的時間先后順序以及它們的聯系與影響。一般現在時往往用于描述研究的目的、內容、方法步驟和結果等,表示客觀事實、普遍真理或現在存在的狀態。一般過去時常用于說明過去,表示過去某一時間所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如早于論文撰寫時間的某一研究發現、過程或結果。現在完成時一般情況下用來介紹已經完成的事物,將過去發生的事物與現在的情況聯系起來,并強調過去對現在的作用和影響。第二,中文習慣于使用主動語態,而在英文學術論文,尤其是科技類論文中,被動語態使用較為普遍,例如,A diode can be used as a rectifier because in it the current flows in one direction. 被動語態無須指出動作的施動者,恰恰更符合學術論文專業性和客觀性的特點,便于敘述客觀的研究過程及結果,也讓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同時其句式也有利于靈活填充句子的成分內容。第三,英文學術論文較少采用第一人稱(“I”或“we”),而是傾向于采用第三人稱,尤其在方法與結果(methods and results)中。第四,在英文學術論文中,后置定語的使用十分廣泛,常見作后置定語的成分有:介詞短語、定語從句、分詞短語、形容詞短語、動詞不定式短語,以及名詞短語,如Most of countries of Middle America have experienced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s M <8.0.
其次,要對英文學術論文進行內容潤色。論文的標題應創新、簡潔,具有概括性。在撰寫摘要時應注意言簡意賅,清晰明了,多用第三人稱或被動語態。其中,信息性摘要(Information Abstracts)多用于科技雜志或期刊的文章,常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四部分;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s)僅指出文獻的總和內容,適用于綜述性文獻。此外,論文的結構條理要清楚,材料應具備真實性與可靠性。
最后,一切對于英文學術論文的潤色都要以原文章為基礎,應當尊重原有的文章內容和結構,避免越改越亂,甚至與作者的意志不符。
培訓師傅明艷(L)和姜波雅裝備導盲犬在中國東北遼寧省大連市進行訓練,時間為2021年4月23日。中國導盲犬訓練中心的大連分公司成立于2006年
近日,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China will ban
2015-12-20 09:30作者: 來源: 國譯翻譯 模糊性語言我們隨處可見,它是